張競博士專欄: 張競於聚傳媒撰稿指出  印巴空戰的啟示:軍備出口專屬型號並非減能而係客製

日期:2025-05-15 21:25:20

文/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張競

張競博士專欄: 張競於聚傳媒撰稿指出  印巴空戰的啟示:軍備出口專屬型號並非減能而係客製
https://j-media.tw/Article/Detail/34880

 

近日印巴空戰,中國大陸殲十CE戰機表現出色,由於該型戰機係出口專屬型號,因此許多軍事評論者在評論分析時,都據此推論其整體效能會比不上解放軍本身所用同型機。換言之,就是評論者在潛意識中認定,出口專屬型號必然是經過削減性能過程,讓其性能大打折扣,無法與本身現役同型戰機相比,才有可能銷售給盟友使用。

 

但是此種看法存在嚴重謬誤,其實設置軍備出口專屬型號,主要考量並非刻意減低效能,而是依據市場狀況滿足客製化需求所致。首先就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來說,凡是與輸出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有關之裝備系統,基本上都不會配備於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產品,此因輸入國獲得此等必須與輸出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或是其他作戰儎臺搭配,才能產生具體功能之軍備產品,根本就是毫無用武之地,所以所有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自然就不會配備此等裝備或是組件。

 

但是相對來說,考量如何與輸入國本身整體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其他作戰儎臺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作業需求,此時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就必須依據輸入國所提要求,預留裝設與輸入國指管通情系統以及其他作戰儎臺相互通聯、敵我辨識與資料傳輸時,所需使用並須內建於該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之裝備與組件,所需設置空間、電源供應以及通聯天線。

 

其次由於軍備輸出案有時未見的會同時順利銷售能與出口專屬型號軍備系統、裝備與儎臺搭配之子系統或是精密導引武器,此時就要依據實際輸出配套方案,調整與設置相關作戰任務計算機或電腦中,涉及系統裝備運用或武器操控及彈道解算之計算機子程式。

 

就以輸出空中作戰儎臺舉例來說,與其配套之電子偵照、電戰截收、電子反制與武器導引莢艙,假若未曾隨著儎臺輸出時,其任務計算機內所內建載入儲存之莢艙管控應用程式就必須刪除。同樣對於原本能夠配備之精密導引武器,假若並未配套同時輸出時,任務計算機內針對特定精密導引武器,負責彈道解算、發射管制與武器導引之武器管控應用程式亦必須刪除。

 

此等措施基於保密需求與反情報管控要求,更何況沒有實體武器能夠配套運用,輸入國獲得這些程式,除掉佔用記憶體空間之外,毫無任何意義可言。這種過程嚴格來說,亦根本不能算是減能,只能算是客製化調整流程。

 

再者就要提到另個為何要發展專門為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最重要因素,那就是軍備輸出國必須遵循之國際軍備輸出管制要求。在此種因素考量之下,確實是會有可能削減軍備產品特定性能,以便滿足國際軍備輸出管制要求。但是此種狀況多半是會影響武器出口,對於系統、裝備與儎臺來說,因此而減能輸出可能性相對不高。

 

最後就要提到,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是否有可能比原始軍備品項,加裝或是加設特殊裝置,以便順利滿足輸入國需求?其實針對輸入國作戰環境,軍備產品輸出時,加裝防塵、除濕與抗凍加溫組件,早就是司空見慣經常案例,但此種顯然係屬滿足客製化需求之加改裝設計,是否有可能演變成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呢?基本上,此類客製化需求,倒還真是沒有到達如此地步,能夠因此產生軍備產品輸出專屬型號。

 

總而言之,國際軍備市場競爭激烈,明明是要削減性能,輸出國軍工產業都要將其描述成為滿足客製化需求;這雖然是有些玩弄話術嫌疑,但卻也是實情!軍備產品爭取出口,絕對不會輕易承認是減能打折扣產品,那是標準搬石頭砸自己腳作法!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

張競博士簡介:

資深戰略專家與政軍評論家

張競博士,現任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為中華民國榮民,曾於海軍服役,並擔任中權軍艦艦長。學術背景深厚,為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生,並取得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目前於大學教授國際關係等政治學課程,致力於學術研究與教學。

張博士勤於在媒體上針砭時政,探討國際現勢,經常接受媒體專訪並出席政論節目,對政軍議題發表見解。他的著述範圍廣泛,涵蓋戰略、國際政治、軍事議題等多個領域,獲得了大量讀者的關注和迴響。

   名人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