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新聞網 / 胡一鳳老師專欄 : 有機島協會 × 佛光山法寶堂行腳 共創健康永續新未來
9月19日中午,我隨「台灣離島有機友善農業發展協會」的理監事群,來到佛光山法寶堂。這是一場別具意義的聚會,來自學界、醫界、法律界與企業界的專業人士齊聚一堂,因共同的願景而同行:推動有機農業、守護環保愛地球、提升農民福祉。
當天,協會名譽理事長許長祿博士也親臨現場。他不僅是健茂科技公司的總裁,更是一位熱忱的企業家與學者,身兼三個博士學位,還在嘉義南華大學管理學院兼課。他的學養與胸襟,為協會注入了宏觀視野。
協會理事長洪振方教授是高雄師範大學的特聘教授,多年來深耕教育與研究,如今以理事長的身份帶領協會發展。曾任高師大副校長的廖本煌教授伉儷,則以榮譽顧問身份,為協會提供經驗與智識上的支持。
醫界的參與同樣令人動容。常務理事陳永苑醫師,同時經營長白山養生餐廳,以中醫養生和飲食實踐關懷社會;監事康乃云女士,是岡山高明眼科負責人江重祿的夫人,她長期推動醫療公益,也對有機環保不遺餘力。
在法律界方面,理事顏福松律師,身為尚耕律師事務所主持人,以專業的法律視野支持協會治理,為有機產業的未來奠定法治基礎。而企業界的支持者更是不可或缺。高雄萬豪酒店總經理黃永財雖非協會理監事,但特別蒞臨現場。他重視員工的身心靈關懷,甚至曾安排主管前往佛光山學習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管理智慧,如今也全力支持有機環保與永續理念。
四大核心願景
協會以四大方向作為核心願景:一是推廣「有機農業」,恢復土地生命力,守護土壤與生態;二是強調「安全食材」,因為食安即國安,產銷透明才能讓民眾安心;三是「生技加值」,將梅子、檸檬、海葡萄等農產轉化為保健產品,拓展國際市場;四是「淨零減排」,鼓勵少肉多菜,以蔬食響應2050淨零目標。
法寶堂與藏經樓的啟發
許多理監事首次踏入佛光山法寶堂,無不對建築與景觀之美讚嘆。廣場視野遼闊,遠眺高屏溪,花木奇石與佛教建築交織,呈現莊嚴與自然之美。隨後眾人前往藏經樓,這座在2024年榮獲國家建築金獎的殿堂,以佛教精神結合現代美學,被譽為文化與建築典範。
在藏經樓虔誠禮敬星雲大師時,大家抽得法語,人人滿懷收穫。我抽到的法語是:「用讚美對治毀謗。」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我——一聲隨喜讚歎,不僅具足六度波羅蜜,更能成就他人、莊嚴自己。
回想20 年前沒學佛前,因對佛教的不了解而毀謗,現以虔誠稱讚三寶,來懺悔改過!
蔬食與修行的智慧
午宴由「蒸宴餐飲」負責人、協會理事施婉庭準備米其林級蔬食佳餚,她以真誠的心烹調,感動嘉賓,也讓人再次體會「捨得智慧」的真諦。
慧屏法師在席間幽默開示:「放大肚皮吃素菜,立定腳根做好人。」他提醒我們心胸要寬廣,腳步要踏實,並鼓勵大家享用素食,養身亦養心。隨後,慧寂法師結語時特別提到,施婉庭理事烹煮過程的用心令人感動! 當下讓我聯想到古德潙山禪師,當年從典座起修,最終成為宗師。體悟「以心烹調,即是修行;專注當下,即能成就。」這不僅是烹飪智慧,也是修行態度。
行腳與因緣的體會 此次佛光山之行,讓我覺得「入寶山而不空手而歸」,無論身心靈都收穫滿滿。有機島協會未來將推動澎湖虎井與桶盤成為有機示範島,這也讓我憶起2018年隨百人行善團支援虎井國小的經驗。佛教所說「因緣果報」,在此時此刻再一次深深體會。
結語
這不是單純的聚會紀錄,而是眾緣和合的印記。有思想的深度,有慈悲的溫度,也有大愛的厚度。無論是來自學術、醫療、法律或企業界的朋友,因著有機農業與永續理念而聚首,讓我們相信:健康、環保、永續的新未來,必將由眾人共同成就。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
港灣新聞網
本平台以專業、客觀、公正為核心,透過新聞網站與電子報系統,定期將重要新聞與評論傳遞至多元讀者群。涵蓋範圍包括:
政策決策圈:中央及地方行政單位、民意代表辦公室
公共治理圈:各縣市首長、地方民代與社會團體
產業影響圈:全國公協會、產業意見領袖與專業社群
我們致力於讓新聞資訊直達關鍵讀者,促進政策對話、產業交流與社會共識,確保公共議題能獲得充分關注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