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在國科會的支持下,中研院生醫所陳志成特聘研究員團隊,發現「痠」、「痛」是不同的感覺(症狀),誘發痠的神經並非痛覺神經,而是「本體感覺神經」。左起為中研院分生所孫以瀚兼任研究員、臺北醫學大學神經外科林建和主治醫師、中研院生醫所李政翰資深協同研究學者、中研院生醫所陳志成特聘研究員、生科處楊台鴻處長、英國亞伯丁大學Dr. Guy Bewick(圖/國科會)
地方中心
長期困擾無數國人健康的肌肉骨骼痠痛問題,正迎來醫學革命性的突破。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所陳志成特聘研究員領軍的研究團隊,在國科會腦科技專案與中研院深耕計畫的支持下,正式揭示「痠」與「痛」其實是由截然不同的神經系統所誘發,顛覆過去半世紀的疼痛醫學理論。
研究成果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前緣)》發表,指出「痠」主要由本體感覺神經而非傳統痛覺神經所傳導。組織酸化過程將活化本體感覺神經,進而引發「痠」的感覺。研究團隊首度創造「Sngception(痠覺)」這一名詞,將「痠」從「痛」中區別出來。此詞取自臺語「痠」的羅馬拼音「Sng」,因其語義特性在漢藏語系中最具表達力,引起英、美、德等國際學者高度關注與肯定。
陳志成團隊指出,痠覺神經的鑑別不僅具有學術突破意義,也為臨床醫學開啟新的診療方向。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萬芳醫院與雙和醫院已率先導入「痠覺量表」於門診系統中,針對痠與痛進行分流診斷,推動精準治療。未來更計畫推廣至全臺其他醫療院所,避免無效的止痛藥濫用,為全民健康與健保財政創造雙重效益。
根據健保資料,台灣每年藥物支出高達2,000億元,止痛藥為最常使用的類別。若能透過痠痛鑑別,開發出具針對性的「止痠藥物」,將有望大幅減少不必要的藥物使用與社會成本。
該研究團隊並預告,近期將制定完整「痠覺醫學詞彙」,建立與傳統「痛覺醫學」並列的全新學科架構,從語言、診斷、治療到藥物研發全面翻新,宣告「痠覺醫學」的誕生。
中研院生命科學研究發展處陳薏如博士表示,這項由台灣主導的神經醫學創新,讓台灣在國際學術領域中搶得先機,也標誌台灣將在未來全球痠覺科學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未來,當病患說「痠」時,醫師將不再用對待「痛」的方式處理,而是以更科學、更有效的方式介入治療。這不僅是對醫學理論的挑戰,更是全民健康照護的一次關鍵進化。
電子信箱:parnews16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