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
「一時失控,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傷痛。」衛生福利部今(4月11日)舉辦「終止兒虐·守護系列記者會」首場活動,聚焦受虐性腦傷議題,揭示兒虐行為帶來的長期影響與防治急迫性,並邀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小兒神經科李恩沛醫師與漱心坊臨床心理師蔡明娟分享專業觀察與情緒調節對策,呼籲社會共同關注兒少安全。
衛福部指出,自我國於103年通過《兒童權利公約施行法》後,兒童保護政策與國際接軌,並自110年起將每年4月訂為「兒少保護宣導月」,今年系列記者會第一場以「一時失控,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傷痛」為題,重點說明受虐性腦傷的現象與預防方式。
根據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彙整的109年至113年數據,全台每年平均有26名兒少因遭照顧者不當對待導致重傷或死亡,其中近5成為受虐性腦傷案件,且超過25%兒童最終死亡,顯示虐待帶來極高致命與永久傷害風險。
李恩沛醫師指出,兒虐腦傷通常表現為瀰漫性軸突損傷、視網膜出血等明確醫學指標,且大多與照顧者一時情緒失控有關。特別說明:「兒童從150公分以下跌落不太可能造成嚴重顱內損傷,若有此症狀應高度懷疑虐待行為。」他補充,這類腦傷中有七成以上導致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如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癲癇、學習障礙等,後果深遠。
面對嬰幼兒哭鬧不止的育兒困境,漱心坊臨床心理師蔡明娟建議家長可運用「五步驟冷靜法」自我調節情緒,包括:1.停下來、2.走動、3.深呼吸、4.做些動作、5.轉換想法,透過動作與呼吸重設情緒,減少失控風險。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司長張秀鴛也指出,實務中常遇到家長於第一時間否認虐待行為,聲稱「孩子自己跌倒」,但臨床醫學已能透過傷口判讀與特徵分析進行鑑定,籲請社會大眾提高警覺,勿忽視孩童遭虐的蛛絲馬跡。
為強化社會支持系統,衛福部提供多項育兒資源,包括:
實體服務:可至社會福利服務中心、家庭教育中心、親子館尋求教養指導、喘息服務與補助。
線上資源:包括衛福部「瞳鈴眼」教養影片、親子教材、育兒資訊網與教育部家庭教育資源網等(詳見文末連結)。
衛福部呼籲,守護兒童不是單一家庭的責任,而是全民的行動。每位成人都能是保護者,只要適時伸出援手,用愛與包容取代暴力,就能為台灣下一代打造一個更溫暖的成長環境。
電子信箱:parnews16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