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海保署
地方中心
每年4至8月為小燕鷗的繁殖季節,這群嬌小卻堅毅的「夏日訪客」,自遠方飛越海洋,選擇臺灣作為築巢育雛之地。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今(2)日指出,自110年起持續進行小燕鷗調查,並於113年啟動「燕鷗保育平台」計畫,截至目前,宜蘭蘭陽溪口小燕鷗巢數突破500巢,繁殖成功率高達87%,創下近十年新高。
海保署表示,小燕鷗是臺灣本島唯一繁殖的保育類鷗科鳥類,偏好河口與沙灘地形。近年調查範圍遍及宜蘭、花蓮、嘉義、桃竹苗等地,目前全臺成鳥數量最高已達3,468隻。其中宜蘭縣政府於蘭陽溪口設置圍籬與告示牌,有效防止人為與犬隻干擾,成果顯著。
為保護這些脆弱的繁殖地,海保署自113年起已召開四場「燕鷗保育平台會議」,邀集各縣市政府、學者專家、在地團體與企業代表,跨域協力,研議棲地保育策略。例如在臺東卑南溪口,與水利署第八河川分署及荒野保護協會、台東縣野鳥協會等攜手合作,致力於防洪工程與棲地保護間的平衡發展。
為迎接114年繁殖季到來,海保署已於新竹、嘉義及臺東舉辦三場繁殖季前平台會議,期待透過平台機制持續優化保育行動,讓小燕鷗有更安全友善的環境落腳。
海保署呼籲民眾前往海灘或河口遊憩時,務必遵守「四不一要」原則:不穿越巢區、不接近巢位、不造成遊蕩犬貓聚集、不餵食燕鷗,遊憩要注意足下。每一份小小的善意,都能成為保育這群嬌客的重要力量。
電子信箱:parnews16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