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論壇第二日聚焦藍色經濟,世界資源研究所2030海洋行動聯盟主任Cynthia Barzuna女士於專題演講指出「海洋是共同的責任,不僅屬於政府或漁民,更是每一位生活在海岸、仰賴海洋的人們的未來」(圖/海委會)
地方中心
由海洋委員會主辦的「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7月3日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圓滿落幕。論壇第二日聚焦四大專題演講及三大核心議題:「藍色經濟動能」、「ESG與海洋治理」與「青年世代行動」,邀集來自日本、韓國、印度、印尼、以色列、菲律賓、美國與台灣等多國專家學者齊聚,展現跨國協作與世代接力的藍色永續願景。
世界資源研究所2030海洋行動聯盟主任 Cynthia Barzuna 指出,當前海洋政策需應對資金短缺、治理碎裂及安全風險升高等挑戰,主張整合國防、漁業與財政政策推動「永續海洋規劃」,並呼籲響應由法國與智利發起的「100%聯盟」倡議,肯定台灣在電子監控與IUU監測上為國際典範。
RARE印太區創新金融主任 Diane Faith Figueroa 分享印尼小規模漁業影響力債券與菲律賓珊瑚礁保險等創新機制,證明跨界合作可打造可擴展的資金模式。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授 呂錦山 強調藉由「藍海學伴」課程、智慧港灣技術與產學聯盟,基隆成為海洋創新門戶。
《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作者 黃佳琳 主張以情感敘事串聯公民科學與社區巡護行動,讓海洋保育從地方深耕。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校長 呂曜志 主持此議題場次,來自韓國、以色列、日本、印度、馬來西亞與台灣的講者分享海洋產業創新與韌性布局。
韓國造船設備研究院院長 Jungchul Bae 與以色列藍色經濟中心執行長 Hila Ehrenreich 分別介紹生態船舶與海藻碳封存設施,強調法規與技術需同步推進。
國立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副院長 張綺真 呼籲建構主權基金與藍色ETF體系,將海底電纜與無人機等納入投資組合。
日本皇學館大學教授 村上政俊 則建議台日強化海域安全合作,聯合開發稀有資源。
印度觀察家基金會研究員 Anusha Kesarkar Gavankar 與馬來西亞副教授 甘佳誼 提出包容性治理架構與8i×8R矩陣,整合法治、社群參與與生態金融。
日本笹川和平財團研究員 黃俊揚 呼籲將「海洋共生」作為核心治理理念,並運用 Ocean Impact Navigator 評估海洋經濟社會影響。
此議題由國立成功大學教授暨海洋委員會委員 劉大綱 主持。
Diane Faith Figueroa 再度提及成果導向債券、氣候保險與社區參與是達成 SDG14 的關鍵策略。
必維集團(Bureau Veritas)專案經理 徐品寬 分享協助漁業碳盤查與符合國際標準(GRI、ISO、MSC)之經驗。
以色列SEAKURA執行長 Efrat Lev 與菲律賓專家 Alita Sangalang 分別推動海藻與紅樹林、珊瑚礁復育,納入海岸治理與ESG指標。
印尼哈比比中心執行長 M. Hasan Ansori 強調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三螺旋治理模式,呼籲推動藍色ESG治理。
Sailors for the Sea理事長 井植美奈子 則倡議擴大WTO《漁業補貼協定》與「藍色海鮮指南」推動永續消費。
台灣Y-Studio共同創辦人 楊格 分享海廢再生設計實例;艾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余萬州 介紹碳權交易平台助地方永續。
由美國台灣觀測站共同創辦人 李可心 主持,台灣、美國、日本與印度的青年代表共同討論未來世代的海洋行動策略。
湛藍海洋聯盟執行長 陳思穎 分享AI結合在地知識強化海洋政策工具;黃佳琳則以旅遊與敘事傳達永續理念。
青年民主網絡諮詢委員 楊欣慈 與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郭家佑 共同呼籲強化數位外交與基礎建設安全。
日本博士候選人 吳迪 指出中國藉軍民融合介入藍色經濟風險,呼籲建立非中主導供應鏈。
美國研究員 Peter Tozzi 關注IUU漁業與強迫勞動問題,主張加強國際海巡合作。
日本捕鯨協會顧問 松田彩 推出「海洋畜牧」作為永續養殖替代方案,並重視離島糧食安全。
印度青年 Bhavesh Jain 分享重複使用玻璃瓶之永續創業案例,展現青年以社區行動實踐藍色轉型。
海洋委員會總結指出,2025台灣國際海洋論壇成功串聯國際、跨界與世代的行動者,共同描繪以人為本、以海為本的藍色經濟藍圖。未來將持續深化跨域合作,打造具韌性與包容力的海洋治理體系,引領台灣邁向藍色永續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