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中心
子宮內膜癌為女性常見的婦科癌症,尤以停經後婦女為高風險族群。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呼籲,女性朋友應提高警覺,留意陰道異常出血等早期警訊,及早就醫、掌握治療契機,即可大幅提升存活機率,守護健康。
國民健康署指出,子宮內膜癌的初期症狀多為陰道異常出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血量異常增多、月經週期紊亂,或出現持續性紅色分泌物。有些患者也會出現疲倦、貧血、下腹悶痛等症狀。但由於疾病認知不足,仍有許多民眾誤以為這些情況屬於生理正常,延誤就醫時機。
吳昭軍署長特別針對常見迷思提出澄清:
迷思一:「子宮內膜癌只發生於停經後婦女」——實際上,年輕女性也有可能罹患,且常因月經不規則被忽略。
迷思二:「沒有性行為或子宮頸抹片正常就不會得子宮內膜癌」——事實上,子宮內膜癌與性經驗無關,且抹片檢查無法有效偵測大多數子宮內膜癌。
此外,根據國際研究顯示,肥胖為子宮內膜癌的重要危險因子,其中BMI超過30的女性罹癌風險大幅提升。台灣隨著生活型態西化,肥胖人口增加,國內研究亦指出,肥胖女性罹癌風險為正常體重者的兩倍。
雖目前無廣泛篩檢工具,但維持健康體重、規律運動及均衡飲食皆可有效降低罹癌風險。吳昭軍署長提醒,若有異常出血應立刻就醫,由婦產科醫師進一步診斷處理。更強調將健康行動融入日常、從生活中累積抗癌保護力,是現代女性健康管理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