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灣新聞網 / 胡一鳳老師專欄 :我的修行日誌 — 從生死體悟到跨宗教交流
這些年來,我常在心裡默默祈願:願世界和平。看著國際間戰爭頻仍,我深深明白——戰爭沒有贏家。有人會問:「為什麼而戰?」我想,比起畏戰,更值得探究的是我們如何以智慧與慈悲化解爭端。學佛二十年來,我從佛法學到的,不只是經文的字句,而是用真理與同理去化解爭論,讓人與人、國與國之間找到理解與尊重的可能。
學佛的起點:為父親盡最後一份心力
坦白說,我並不是一開始就相信佛教經文或法會。真正讓我走進佛法的,是因為我的父親往生。那時候,我唯一的心念就是:只要能為父親做的,我一定盡最大努力去做。
也因為這樣,我開始接觸佛教,參與法會、閱讀經文,才發現其中蘊含的道理,原來都是在教導我們「如何做人」。這一份學習,讓我在悲傷中得到安慰,也在修行中找到人生的新方向。
生死觀: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往生」
許多人因為不了解而恐懼,尤其是面對死亡。其實,生、老、病、死應正確說成「老、病、死、生」。星雲大師也曾提醒:「把『死』放在最後,讓人覺得死了就什麼都沒了,會帶來恐懼;但如果說『老病死生』,那麼死亡便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開始。」
佛法中的「往生」,不是終點,而是「往另一處重生」。因此,對於往生,早也好、遲也好,生也好、死也好,都是自然律則。能夠有此體認,生死也就不再成為罣礙。雖然「苦」是人間的實相,但認識了苦的真意,我們就能轉苦為樂、轉迷為悟,重點在於「會轉」。
事實上,我們早已經歷過無數次死生,只是因為「喝了孟婆湯」而忘記。若希望來生更好,就必須把握今生,活在當下,讓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成為善的種子。如此,才能在未來的人生裡收穫更多光明。
這也是我在生命教育課堂上常提醒學生的:要創造美好的未來,必須珍惜每一個現在的學習因緣。當下的努力與善行,就是生命最有意義的修行,自利亦能利他。
修行:修正身口意,落實在日常
我常說,修行並不遙遠,重點在於「修正身、口、意」。
- 身:我們的行為是否正直、是否有益他人?
- 口:我們的語言是否溫柔、是否減少傷害?
- 意:我們的心念是否充滿善意與慈悲?
這正是星雲大師所提倡的「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分別對應身、口、意。當我們把行三好落實於家庭、職場、社會互動中,修行就自然融入生活;日常的每一個小選擇,都會逐步改變我們的生命方向。
跨宗教交流:萬教歸宗,以同理與尊重架橋
雖以佛教為本,但我也有許多與其他宗教互動的因緣。多年來的跨宗教參與,讓我深信:萬教歸宗。各宗教雖有形式差異,但其核心往往同向——呼喚善心、慈悲與關懷。
宗教與宗教、國與國之間,唯有交流,才能真正理解對方的歷史文化,才能產生同理與尊重。很多恐懼都來自不了解,唯有走進彼此,才能消弭恐懼,找到和平的可能。
今天的世界,不僅在宗教上需要交流,在地緣政治中更是如此。當社會被極左或極右撕裂時,對立只會加深仇恨。佛教的龍樹菩薩《中論》所談的中道觀,以及儒家的「中庸之道」,都提醒我們:唯有智慧與慈悲的平衡,才是化解衝突、推動和平的根本。
修行日誌:隨緣自在,實踐即是傳承
這些文字,便是我的修行日誌。有時我從佛教典故寫起,有時從二十四節氣或世界各國節慶切入,甚至以時事為鏡,最後再回到生活實踐。
星雲大師提醒我們:人間佛教不是口號,而是要落實在日常。修行,就是在吃飯睡覺、教學、關懷他人中不斷調整身口意,把佛法化為具體行動。
修行很簡單,但需真誠行動
修行不必出家、不必長年靜坐;修行是知過能改,是在日常保持覺察與反省。如今,我以平常心分享一路走來的體悟:隨緣而為,活在當下。
最後,我也很希望能有更多同頻共振的世界公民,攜手向前。我們不必偉大,只要行動真誠,用愛來超越一切。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
許多人以為信仰是怪力亂神,但二十年的修行與實踐告訴我:信仰是生命力,是日常的良善,是讓我們在無常中仍能心存光明的力量。願這份分享,能喚起更多溫柔而正向的力量,讓我們一起為社會帶來更多光與熱。
胡一鳳老師 簡介: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碩士,並於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首屆全球「人間佛教管理文化」課程結業。
該課程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擔任總監,強調「理論與實踐合一」的自覺式管理,匯聚近九十位來自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十三國、四十六城市的企業與文化菁英。
課程體現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管理學」不僅是修行智慧,更是一門科學化、現代化的管理學,具備跨國、跨文化、跨產業的實踐力。
同儕包括琉璃工房董事長楊惠姍、清玄享閱文化集團董事長方淳珍、廣州嶺南教育集團董事長賀惠山、上海米源集團董事長陳志峰、泰國型創科技董事總經理張仁安等知名領袖。
現任佛光山普門中學生命教育兼任老師、南華大學終身學習學院榮譽顧問長,亦為百人行善團發起人。
長期關注教育、公益、環保與跨宗教交流,致力於推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將修行落實於日常,推動「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
並擔任高雄市中華企業經營領袖協會顧問、高雄市團體企業講師職業工會講師、謝黃扁文化藝術基金會顧問、高雄少年觀護慈愛協會理事、高雄科技大學東區校友會顧問等,持續推動文化教育與社會關懷。
近年榮獲美國德保羅大學自然醫學聯合頒證、國際社會服務獎(2023年),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頒贈「佛光三好人家」殊榮(2024年)。
港灣新聞網
本平台以專業、客觀、公正為核心,透過新聞網站與電子報系統,定期將重要新聞與評論傳遞至多元讀者群。涵蓋範圍包括:
政策決策圈:中央及地方行政單位、民意代表辦公室
公共治理圈:各縣市首長、地方民代與社會團體
產業影響圈:全國公協會、產業意見領袖與專業社群
我們致力於讓新聞資訊直達關鍵讀者,促進政策對話、產業交流與社會共識,確保公共議題能獲得充分關注與討論。